拉薩30年的光與影
2019-2-11 08:15點閱:31039小 中 大 繁體
越來越多的人前仆后繼的前往拉薩海拔3658米的圣潔之地作為17世紀以來西藏的宗教和政治中心永遠是人們的焦點。
越來越多的人前仆后繼的前往拉薩
海拔3658米的圣潔之地
永遠是人們的焦點
1980年代
80年代,幽靜的,沒有鐵路的拉薩城,還沒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。但,卻給了這座圣城應有的靜謐。
△八十年代布達拉宮是最雄偉的建筑
△八十年代從人民公園的湖邊看布達拉宮
△這是1988年藏歷年那天清晨,煙霧中的布達拉宮
△1988年布達拉宮腳下的藥王山
△1988年的拉薩城
△1988年布達拉宮的背影
△八十年代清晨的拉薩城很清靜
△祥和的清晨,老人帶著愛狗,走在轉經路上
△秋天迷人的轉經路
1990年代
1998年,旅行家陳志文第一次入藏,在拉薩游歷期間拍攝了很多朝圣者的照片,但因當時經濟拮據,并未沖洗,F如今,當年在大昭寺那些朝圣者的容顏終得面世。
△90年代大昭寺前
△1999年的大昭寺前
△朝圣者們,仿佛歐洲中世紀的油畫
△不經意間捕獲的朝圣者神態
△朝圣者懷里的小孩子有著十分的靈氣
△朝圣者里的藏族小姑娘
△他們臉上寫滿了虔誠與堅定
△拉薩不乏磕長頭的人
2000年代
來圣城拉薩朝佛是出家28年的次誠尖措最大的心愿,所以這30天是他“最快樂的日子”。從河南縣到拉薩市,2300多公里,每公里磕200個等身長頭,次誠說他“共磕了50萬個”。
△拉薩僧侶
△打坐的僧侶們
△僧侶們自己組織的一支喇嘛足球隊
青藏鐵路通車后
拉薩與世界更近了
2010年代
他們來自世界各地,不知從哪天起他們被西藏深深吸引,于是背包上路。浪跡于西藏天地間、拉薩市井街頭,只為尋找自己理想中的“香格里拉”,尋求心中曾經有過的遠方。
△以前能坐在冬天的大昭寺廣場上的外地人,除了朝圣磕長頭的信仰者,就是資深老藏漂,他們基本上是以拉薩為家
△藏漂和朋友們每天都聚在一起
△有人在布達拉宮廣場前辦起了個人攝影展
青旅大廳是各路旅人聚集之地
有人跟團,有人自駕,有人騎車徒步
有人漫無目的地晃蕩
就像是武俠小說里的“悅來客!
故事總會發生在這樣的場景里
△拉薩青年旅社里的青年男女
△仙足島客棧夜晚的無醉不歡
△資深藏漂可能會在下午轉一個八廓街,然后找個地方坐下來喝杯甜茶
△每天下午藏漂們不約而聚,后來竟然被演繹成了所謂艷遇之地
△凌晨1:30,平日熙攘紛擾的八廓街如此靜謐
這就是拉薩30年
活潑而嫻靜
現代而古樸
講述著藏地人民的喜怒哀樂
分享到: |